【中華之聲】流派傳人藝術修煉之發展匯報系列(6) – 林敏君 June
∮ Video: 【中華之聲】林敏君吉他獨奏師公Paco Peña作品Leyenda(Petenera)
沿住猶太人的流浪,彈一次Petenera
淺談猶太歷史淵源與Petenera的情感理解
傳 說
Córdoba, Al-Andalus
傳說,有個美麗女子,追求者眾卻不接受任何人,據說系為了堅持她的猶太信仰……後來,一個追求者殺了她,因為他得不到的別人也不能得到……於是,她化作了對男人的詛咒,一個揮之不去的幽魂……
她,名叫Petenera……
據說,傳統的吉普人不唱亦不彈Petenera,認為那是一種詛咒,系唔吉利嘅……而Petenera的怨憤系關於妒忌,背叛,與謀殺……
而Petenera有這樣的歌詞:
在Judea的街上
一個哭泣的女子走過
他們說她來自西班牙
我肯定
他們說她來自西班牙
那是她記掛的地方
無法忘卻
在Judea的街上
一個哭泣的女子走過
他們說起Petenera
死亡正在尋找她
我感受到她的痛苦,感同身受
啊,我感受到她的痛苦
我心愛的Petenera
即使你依然愛我
我卻不能……
啊,但我知道你會回來
你會找到棲身之所
還有寬恕
©www.pacopena.com
在師公《Flamencura》的劇目中,Petenera的女舞者就以黑紗蓋頭……淚流滿面的震撼令我十分好奇,到底Petenera是怎樣來的?它與猶太人有什麼關係?猶太人是怎樣的?
當時我只知道,在師公故鄉的Córdoba有個古老的猶太區,裡面有座中世紀的Synagogue,重複交織的幾何圖案,像極了伊斯蘭藝術的代表作Alhambra!
La Sinagoga @Córdoba, 2016
西班牙的猶太人同穆斯林系有幾親近呢?在大英博物館收藏的西班牙星盤上,有用希伯來字母拼寫的阿拉伯文單詞,印證了猶太與伊斯蘭在文化與科技上的交融……
Hebrew Astrolabe from British Museum @HK, 2019
原來,那個曾以Córdoba為首都的Umayyad王朝,在Al-Andalus締造了歷史上少有的宗教寬容社會,亦造就了猶太文明的黃金時代,而Córdoba亦在我後來參觀的各個猶太博物館中不斷被提起……而與師公同鄉猶太哲學家Maimónides,更被尊為中世紀的“摩西”,甚至在伊斯蘭世界中受到敬仰……
Maimónides @Córdoba, 2016
然而,美好的傳說結束在1492,基督教的統治者特意挑選猶太人紀念聖殿被毀的苦難日Tisha B’av作為deadline,迫使30萬西班牙猶太人改宗或離開……
或許Petenera源自改宗後卻仍暗自忠於猶太信仰的Marranos,或許只系一個關於猶太人的故事……而那是關於生活在社會邊緣而飽受壓迫的少數族裔,那是源自苦難的音樂……
而Petenera又有這樣的歌詞:
啊,是什麼讓哀慟遍佈西班牙的猶太區!
成千上萬基督徒,他們以基督的名義,重新征服Andalusia
有多少猶太人的財產被掠奪,有多少猶太人將死去
啊,是什麼讓哀慟遍佈西班牙的猶太區!
以信仰的名義,有多少人將會被懲罰
如果上帝願意的話,有多少人將會被懲罰
Al-Andalus,那個多宗教共榮的時代已經遠去,曾經繁榮的猶太區已然不再,正如Lorca的詩歌“Córdoba,孤懸在天涯”……然而Flamenco卻正正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晶,而Sephardic,“西班牙的”,亦成了猶太文明中一個舉足輕重“歸屬”……
於是,出於對猶太文明的好奇,在看完《Flamencura》的兩個月後,我買了一張機票,以色列!
思 念
Jerusalem, Israel
我心在東方,卻身處西方的盡頭,我情願捨棄西班牙的所有珍寶,去親吻你聖殿的塵土……
傳說黃金時代的猶太詩人Judah Halevi確實從西班牙回到了以色列,而我亦在西班牙之旅後,來到了以色列……
Shalom!Boker tov!Toda raba!……每當與對方有眼神接觸,對方一定向你點頭微笑,每當睇起來需要幫忙,必定會有人過來問系咪需要幫忙……沒有想到媒體口中的“戰亂之地”會系一個如此熱情友善,溫文爾雅的國度!
西牆下遇到的大拉比,就好似從《塔木德》書中走出來的一樣!這大概就是“以忠於上帝的智慧充實心靈”的智者氣質吧!好可惜佢回應了一段希伯來文,我只聽明了Shalom(你好),到底佢同我講咗咩呢?
Big Rabbi @Jerusalem, 2017
耶路撒冷街上經常見到白鬍鬚老爺爺,感覺就好似神仙一樣……就連請求施捨的老爺爺,都整潔文雅,手拿經文,回贈祝福……而活潑可愛的小朋友,亦非常有禮貌,經常見到跟住長輩一起認真祈禱,從不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哇……People of the Book,感覺這可能系世界上最有教養的民族啊!
Jewish People @Jerusalem, 2017
而耶路撒冷的猶太區,漂浮住一種低調,內斂,克制,甚至禁欲的氣氛,幾乎所有人都系白襯衫黑西裝黑鞋黑帽,披住黑白間的Tallit,衫腳露出Tallit Katan的白色流蘇……而Hasidic猶太人更遠離一切高新科技,不參與世俗工作,終生只研讀經書侍奉神……然而,他們卻會在大街上手把手唱歌跳舞!當白鬍鬚老爺爺邀請我一起跳舞的時候,感覺真系有點不可思議啊!
Jewish People @Jerusalem, 2017
當見到猶太人在西牆下靜思,唱經,祈禱,將臉貼在西牆上,當見到猶太人全家一起慶祝Sukkot,慶祝成年禮,當摸住西牆的石頭,就好似摸住沉澱了兩千年的“召喚”,我的心感到深沉的震撼——原來,“傳說”都系真的!
Sukkot Prayers at Western Wall @Jerusalem, 2017
假如有一種堅持,讓你經歷痛苦的洗練依然不離不棄;假如有一份熱愛,讓你始終願意為之奉獻真心而不求回報;假如有一個準則,讓你在物欲的洪荒之中依然可以低頭檢視自己的該與不該——以色列猶太人令我領略到什麼是“信仰”,我覺得這是超越宗教,國家,民族界限的人類共情!
耶路撒冷在我生命中產生了深刻的迴響,亦成了一個我長久思念的地方……再讀Judah Halevi的詩,我似乎能夠感受到當中的愛:
啊!最貞潔純淨的世界之城,我從遙遠的西方向你遙望,為你歎息。
啊!要是我有鷹的翅膀,我會飛向你,用我那漣漣淚水潤濕你的土地。
……當我夢到囚虜歸來之時,我願化為豎琴,與你唱和。
……我倒下的時候,臉會貼著你的土地,在你的石頭上我會帶走歡樂;蒙著你的塵土,我也感到親切。
從“巴比倫之囚”的年代開始,思念,就系猶太人的情感基調……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是否存在於地圖上,以色列,都系猶太人的故鄉……時至今日,依然可以在西牆下感受得到……
我感到Petenera中亦有著綿長的思念,或許不只是男女之情……而猶太人寫給上帝的詩是這樣的:
I’d seek your favour for an instant and then die.
If only you would grant my wish,
I would place my soul in your hands.
——Judah Halevi
Letters to God in Western Wall @Jerusalem, 2017
衝 突
Roma, Roman Empire
“咦?你們這裡也有中東菜?Hummus!”,我翻開那本封面寫住希伯來文的菜譜問,
“是的,因為我們來自中東,也保留了中東的菜式”,店家臉上洋溢住意式熱情,
“那你有什麼推薦的菜式嗎?”,一向懶得睇菜譜的我最中意咁問,
“有,這個Abbacchio al forno con patate(烤羊肉),非常美味!還有這個Carciofo alla Giudia,是我們羅馬猶太菜的代表,你看,就是我們餐廳logo上的植物”——店家的招積程度同我遇到的所有義大利人一樣!
“好啊,就這兩個吧!”——我對羅馬猶太人的推薦百分百信任!
嗯!確實好好味!事實上,歷史悠久的羅馬猶太菜,已成為義大利菜的重要組成部分!埋單的時候我講咗句“Toda raba!(多謝)”,店家仲好熱情咁教我講希伯來文添哈哈哈!
Italian Kosher @Roma, 2018
羅馬在我心目中是個十分世俗並接地氣的地方,羅馬人擅長食“第五個四分之一”,即內臟哈哈哈!但重返羅馬的我,卻在羅馬猶太區食Kosher——那是嚴格按照猶太律法烹飪的“潔食”,內臟?絕對不會有的~
Jewish Ghetto @Roma, 2018
羅馬的猶太區古老而殘舊,經歷了22個世紀的滄海桑田,可能系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猶太區……在古羅馬自貿時代,猶太人在這裡享有公民權利,但當羅馬帝國征服以色列後,猶太人成了奴隸,“以色列”成了帝國行省“巴勒斯坦”……後來,羅馬成了天主教中心,猶太人被隔離,而反猶政策一直持續到20世紀……但法西斯義大利卻拒絕向納粹交出猶太人!
羅馬帝國摧毀耶路撒冷的所羅門聖殿,留下了西牆……但所羅門聖殿的柱子,又出現在Bernini設計的青銅華蓋上,矗立在聖彼得大教堂的穹頂之下……而羅馬的Synagogue,有著猶太文明的印記與羅馬建築的模樣……
Tempio Maggiore @Roma, 2018
猶太文明與羅馬帝國的關係真系好奇妙,同源相爭,互相角力,衝突不斷,卻又在矛盾糾纏中交融……
“Right now there is sorrow and pain. Don’t kill it. And with it the joy you’ve felt.”——不止一出的義大利電影都傳達出幸福與痛苦之間難分難舍的衝突與糾纏……
彈Petenera簡直有種“咀嚼”痛苦的味道,但在愛的痛苦中何嘗不是有著當初的幸福呢?或許當我們每次唱起失戀的歌,都是為了回味……
逃避或快速治癒痛苦,只會令人變得麻木……“To love like you’ve never been hurt”,與其說是勇敢,不如說是因為,還活著……
Tempio Maggiore @Roma, 2018
傷 慟
Chania & Athena, Hellas
“那現在還有猶太人住在這裡嗎?”
“這裡的猶太社區有2300年歷史,但毀于二戰,當時一艘載滿猶太人的德國戰艦被英國炸沉,無人生還……而在納粹佔領希臘期間,大約有7.5萬希臘猶太人被送往集中營……這座Synagogue直到1995年才重建,現在大約有十幾個猶太人住在Chania”……
“我去過羅馬的Synagogue,那裡的猶太社區有2200年歷史,原來這裡的猶太歷史比羅馬還要長啊!”
“是啊,Synagogue本來就系希臘語單詞,意思系‘聚會、學習、討論的地方’,如果你去過其他地方的Synagogue,你會發現這個Synagogue是不一樣的,它的講臺沒有放在中間,而是讓所有人都可以面對面交流……而這裡最早的猶太人來自埃及,他們是說希臘語的希臘猶太人”……
其實早在希臘化時代,猶太人的海貿就遍佈整個地中海,來自亞歷山大的“經塚猶太人”,可能就系最早定居在希臘,義大利,並最早登陸西班牙的猶太人……到中世紀,這些猶太人更成為基督教歐洲與伊斯蘭世界的溝通橋樑……
Etz Hayyim Synagogue @Chania, 2020
在Chania的Etz Hayyim Synagogue,講解人為我介紹了希臘猶太人的故事……而在漫長的歷史裡,克里特島的猶太社區經歷了希臘化時期、羅馬帝國、拜占庭、阿拉伯、威尼斯以及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卻始終保持著希臘猶太人的傳統……Synagogue有用樹木結合猶太燭臺所設計的logo,而Etz Hayyim就系希伯來語“Tree of life”的意思,我想,對於希臘猶太人,還有什麼比“生命之樹”更好的形容呢?
Etz Hayyim Synagogue @Chania, 2020
雅典的猶太博物館與耶路撒冷一樣,播放住納粹大屠殺倖存者的自述視頻……那些神情、那些語調,並不是眼淚可以承載的悲痛,亦非語言可以傳達的抑鬱……我不止一次在博物館中看到集中營的錄影,好難相信那是人類可以做出的行為!記得耶路撒冷的大屠殺紀念館系三角形的設計,代表大衛之星的一半,是為了紀念喪失了一半人口的民族之殤……流放巴比倫、聖殿被毀、被逐出西班牙、納粹屠殺,系猶太歷史上最深刻並無法治癒的傷慟……
或許就是兩千年的流浪與傷慟,令猶太情感中充滿了不確定,不安定,懷疑與爭論成了民族性格,然而卻又令猶太人對救世主“彌賽亞”的等待更加矢志不渝……“拉比,我們花了一輩子等待彌賽亞的拯救,現在我們被趕出家園,是該被拯救的時候到了嗎?”——“那麼我們就換一個地方繼續等待吧”拉比說……
Petenera的Compas有前6拍的抑鬱,不安,與後6拍的堅定,而彈奏Resgueado的力度同位置都是不同的……
Let everything happen to you
Beauty and terror
Just keep going
No feeling is final.
——Rainer Maria Rilke
The Jewish Museum of Greece @Athena, 2020
流 浪
Istanbul, Ottoman Empire
估唔到我第一次遇到宗教婚禮,就系猶太婚禮!在伊斯坦布爾Neve Salom Synagogue看到的婚禮儀式,同博物館或電影講嘅一樣!而我還在這裡買到了Sephardic Synagogue Hymns,Sephardic,西班牙的!——而土耳其猶太人的歷史,大部分開始於1492,對!就系緊接住西班牙的歷史!當西班牙的統治者驅逐猶太人,奧斯曼的蘇丹就歡迎猶太人——一個如Al-Andalus一樣寬容的穆斯林政權,接納了19萬西班牙猶太人!至今,土耳其猶太人依然會講來自西班牙的Ladino……
Wedding in Neve Salom Sinagogu @Istanbul, 2019
土耳其猶太人自豪於為奧斯曼帝國帶來了科技,醫學,金融,音樂,令奧斯曼迅速崛起,更展示出與伊斯蘭文化相融的和諧……流浪,成了技術人才的國際流動,亦成了博採眾長的機會,而奧斯曼帝國地跨亞非歐,猶太人正好與流浪到世界各地的同胞組織一張國際貿易網!然而,隨住奧斯曼的衰落與瓦解,種族暴力隨之而來,土耳其猶太人又再次流浪……
Museum of Turkish Jews @Istanbul, 2019
“我們不買綠色的香蕉”,系猶太人的一句玩笑,因為歷史上他們隨時要準備執包袱,流浪,就算現在的以色列,亦時刻做好突然一個炸彈從天而降的準備……所以猶太人注重教育,認為人才是最大的財富,要最大限度咁豐富那些無法被奪走而且可以隨時帶走的東西,例如知識,技能,閱歷,智慧,藝術,信仰,並全心全意咁活在當下——這不正是Flamenco嘛!
“We travel not to escape life, but for life not to escape us.”——猶太人或許系世界上最典型的流浪民族,而吉普賽人有住與猶太人相似的經歷,到處流浪,飽受欺壓……
而當我遊歷的地方越來越多的時候,我發現文化之間的聯結與相通,才是最有趣的所在!當用一句當地話的“早晨”就可以收穫無數熱情微笑的時候,我發現不僅文化之間可以同生共長,人與人之間更是無法停止交流並彼此欣賞的真相——而Flamenco,亦正是如此!
重 生
London, England
“大家現在坐的椅子,系Synagogue在1701年落成以來就一直使用的西班牙木椅,天花上的7盞大吊燈系荷蘭Sephardic社區捐贈的,亦系從1701年一直使用至今的,但上面的蠟燭就唔系原來的啦……這是一間Sephardic Synagogue,它的故事裡面有銀行家Rothschild同首相Benjamin Disraeli……”——Bevis Marks Synagogue的解說真系充滿英式幽默啊~
Synagogue of Bevis Marks @London, 2019
而知道Bevis Marks系因為看了Simon Schama的《A History of Britain》,裡面提到好多英國猶太人的故事,以致於當我在York的Clifford塔見到個猶太人,百感交集……1190年,York的地主為咗抵賴猶太銀行家的債務而屠殺猶太人,倖存的人逃入塔中,最後為咗堅持信仰而自殺——英國人將這件事稱為中世紀最黑暗的事件……直至Oliver Cromwell的共和國時期,猶太人被允許回來從事金融工作,而英荷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亦給了猶太人更大的發展空間……後來,猶太人在新大陸建立了新的國際金融中心,而那個城市名叫New York……
Clifford's Tower @York, 2019
一戰奧斯曼帝國解體,英國託管了中東的大量土地,包括巴勒斯坦,二戰納粹大屠殺,英國又是反抗的主要力量,還接納了許多德奧猶太人……而英國的《貝爾福宣言》更成了以色列建國的曙光,倫敦成了猶太復國運動的總部,就在巴勒斯坦英國國旗降下的那一天,猶太人的祖國浴火重生……
不知不覺,我睇咗唔少猶太人寫的書,而其中的大部分來自英國……原來BBC有種記錄片可以稱為“猶太人的紀錄片”哈哈哈!Simon Sebag Montefiore同Simon Schama就經常出現在我睇的紀錄片中!善於思辨的猶太人更傾向從事社科文史、傳媒、電影這些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文化行業(當然還有經濟行業),在跨文明的背景下去實現猶太文明的願景,而他們的著作亦展示出強大的跨文化思考與人文深度!
原來豐富而多樣化的猶太文明,正是源自它與其他文明之間的衝突與交融!從被隔離受排擠的中世紀,到猶太啟蒙運動後誕生眾多影響現代西方世界的人物,猶太文明仿佛在保持自身特點與融入主體文化之間矛盾糾纏……但“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的美國猶太人建立起一個個電影王國,而以色列更爆發出與其國土面積或人口數量所不相稱的巨大能量,這仿佛又成了一個現代的“Leyanda”——傳奇!——就是師公那首Petenera的名字!
而我覺得,在Petenera裡面蘊含著救贖與重生……
Western Wall @Jerusalem, 2017
或許,我真系跟住猶太人的流浪足跡旅行,或許,系猶太人的足跡太過廣泛,恰巧出現在我的地圖裡……但我覺得,旅行令我的世界更開闊,感受到不同的文化與人文情懷在我生命裡的迴響……
而中意彈Petenera,除了音樂上的吸引與情感上的共鳴外,亦飽含著猶太文明給我的啟發……
Yeshiva @Jerusalem, 2017
參考資料:
s [Israel] Einat Davidi,The Jewish Petenera: Profile of a Spanish Myth
s [UK] Simon Schama,猶太人的故事:尋找失落的字符(西元前1000年-西元1492年),及BBC:The Story of the Jews
s [UK] Simon Schama,英国史(3000BC-AD2000),及BBC:A History of Britain
s [UK] Simon Sebag Montefiore,耶路撒冷三千年,及BBC:Jerusalem - The Making of A Holy City
s [UK] Simon Sebag Montefiore,BBC:Blood And Gold - The Making Of Spain
s [UK] Simon Sebag Montefiore,BBC:Byzantium - A Tale of Three Cities
s [Israel] S.N.Eisenstadt,猶太文明:比較視野下的猶太歷史
s [UK] David Abulafia,偉大的海:地中海人類史
June Lam @GZ
2020 March